学校首页 |本站首页 | OA办公
当前位置: 欢迎进入鸭脖娱乐>>下载专区>>正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16-05-05 09:26  

20143月修订版)

一、课程代码:B1030041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三、课程性质:通识课

四、学分:4   学时:56

五、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考勤及平时表现)20%;实践报告:30%;期末考试:50%

六、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七、适用专业:全校本专科生

八、课程教学目标:

1、能简单描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过程,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重要意义。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简单描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能说出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相关知识点和基本纲领,正确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3、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及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4、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正确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5、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能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能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

6、能简单描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理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理解“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把握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7、正确理解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正确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认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把握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政策方向。

8、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形成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能描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发展过程,理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理解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抉择。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理解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基本要求等内容,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能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把握构建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理解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把握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政策和举措。把握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要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9、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认识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10、理解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理解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正确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正确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12、理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认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理解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所学知识掌握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目标。

九、说明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

这门课程,准确、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理论内容,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内政外交政策等;理解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中的理论精髓,并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积极维护、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本课程所所用的教材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月第4版。

本课程主要参考资料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文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十、基本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一)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是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过程,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了解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地位。把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认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本章主要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三大法宝。要求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国情,理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从历史和思想史的角度理清新民主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的过程,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教学重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教学难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资产阶级有两重性及对资产阶级的政策策略。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依据及内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义革命的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思考题】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发行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充分认识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

4、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

1、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方式的原因和意义。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4、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正确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理解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2、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思考题】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要求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及基本路线。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本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2、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3、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如何实现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明确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三步走”发展战略。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三、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思考题】

1、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2、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4、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要求?

5、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通过本章教学,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提高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2、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3、“三个有利于”标准。

4、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全面深化改革。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

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5、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授课,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认识到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部分的发展相互依赖的,只有各个部分进步发展了,才能促使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各个部分的发展又不能脱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总的布局和要求。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5、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

【教学难点】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的科学内涵。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二、坚持生态文明理念

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思考题】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7、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认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学习我们党关于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立场、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了解我们党和人民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确立过程、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推动作用;了解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极端重要性,学习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新形势下的坚持和发展。

【教学重点】

1、“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依据;

2、“一国两制”的内容及意义;

3、当前的台海局势。

【教学难点】

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只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才能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的 “和平统一” ?

2、“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3、你是如何分析当前台海关系的?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清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条件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通过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和作用提高的分析,明确中国坚持走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3、当代中国的外交原则。

【教学难点】

1、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容和必要性。

2、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世界多极代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二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和重要意义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三、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思考题】

1、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2、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3、如何正确认我国为什么要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在完成这一事业中,为了谁、依靠谁,始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以及依靠力量,正确理解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正确认识爱国统一战线在新时期的内容和任务以及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主要意义。

 

【教学重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1、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爱国统一战线在新时期的内容和任务

4、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主要意义

【教学难点】

现阶段,我国工人阶级队伍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否会动摇其主人翁地位?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第三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四节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二、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三、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

五、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思考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3、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4、如何认识在新实际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充分认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途径和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怎样加强党的建设?

【教学难点】

    如何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节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为什么说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如何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共56课时,分配如下:

序号

教学内容(按章填写)

学时

课堂讲授

实验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其它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6

 

 

 

 

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4

 

 

 

 

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

 

 

 

 

4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

 

 

 

 

5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4

 

 

 

 

6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4

 

 

 

 

7

期中测试

2

 

 

 

 

8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

 

 

 

 

9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2

 

 

 

 

10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4

 

 

 

 

11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2

 

 

 

 

12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2

 

 

 

 

13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2

 

 

 

 

14

机动

2

 

 

 

 

15

复习

2

 

 

 

 

 

小计

56

 

 

 

 

 

比例

100%

 

 

 

 

 

合计

56

 

 

 

 

 

执笔:胡艳 邓华杰 杨慧  审阅:何春涛

审定:周万全

20143

 

 

附件【教学大纲-概论(2013版人培方案)-2013-2014(2).doc
关闭窗口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白沙洲大道110号 邮编:430065
本站信息所有:武昌工学院   网站技术支持: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