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本站首页 | OA办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016-05-05 10:04  

2013年9月修订版

一、课程代码:B1030011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三、课程性质:通识课 

四、学分:3   课时:48(其中理论课时36,实践课时12

五、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实践作业和期末考查分别占30%20%50%

六、先修课程:无

七、适用专业:全院本专科各专业

八、课程教学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主线,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和遵纪守法的基础。

九、说明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国家高等学校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教育的必修课。本课程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培养,教学方法上采取讲授、多媒体教学手段、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理论联系实际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根据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原则,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以下方法来增强学习的效果:

第一,学思结合。教师教导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课、看书学习,而且要联系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况进行积极的思考,打通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努力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真正把书本知识转变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

第二,学以致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是为了背条文、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学生自己的成长成才。学习这门课程就是要学以致用,即带着问题去学习,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交流监督。学习这门课程需要个体的努力,特别是需要加强个人修养,但是,这并不等到于单个人的行为。学习这门课程需要学生群体积极地参与,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程教学氛围,而且可以增进学习效果。由于这门课程的实践性特别强,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对照思想道德与法律规范进行相互督促,相互促进,以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月第6版。

本课程主要参考资料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3、党的十八大报告

十、基本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大学生活特点,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自觉培养优良学风;认清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1、认识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二、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

三、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第二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二、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基本方法

【思考题】

1、你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上大学后你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你的目标?

3、大学生应该塑造怎样的崭新形象?

4、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明确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自觉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化为现实。

【教学重点】

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教学难点】

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二、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三、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四、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思考题】

1、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2、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3、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了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认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明确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形势下更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觉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忠诚的爱国者;了解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握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把弘扬时代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

1、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教学难点】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

三、维护祖国统一

四、增强国防观念

五、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思考题】

1、当代大学生应怎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2、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3、大学生怎样培养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4、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5、成为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目的与要求】

正确认识人生目的对人生实践的重要作用,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了解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端正人生态度;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自觉协调自我身心各方面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环境和处境。

【教学重点】

1、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难点】

1、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人生观的科学内涵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五、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三、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思考题】

1 思考人生问题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意义?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大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3、怎样理解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说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4、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5、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辨析道德建设中的错误思潮;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2、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

3、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教学难点】

1、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2、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第三节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思考题】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2、怎样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3、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弘扬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重要意义?

4、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5、谈谈大学生应怎样树立诚信品质。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

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熟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运行机制;认识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况,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教学重点】

1、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教学难点】

1、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2、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一、法律的词源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第三节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一、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思考题】

1、如何认识法律的历史发展?

2、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

3、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4、如何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在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不仅能做到学法、知法、守法,更要学会善于用法,用法律维护国家、集体、他人和本人的合法权益,敢于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做斗争。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一、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二、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第三节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二、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思考题】

1、法治与人治、德治有什么区别?

2、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3、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的品格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点,正确认识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道德和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正确把握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努力做维护公共秩序的模范。

了解职业的本质内涵,把握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主要法律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摆正爱情在人生发展中的位置,认识婚姻与家庭的关系,自觉遵守婚姻家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

深刻认识个人品德及其作用,不断得高自身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

【教学重点】

1、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2、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3、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4、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5、恋爱中的道德要求

【教学难点】

1、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3、爱情与人生。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三、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二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二、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三、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第三节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四节 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二、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三、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

【思考题】

1、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2、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职业观?

3、如何认识恋爱中的道德要求?

4、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关系调整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

5、谈谈如何加强个人品德与修养。

()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共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实践课时16,理论课时分配如下: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1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2

 

 

 

 

2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4

 

 

 

 

3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2

 

 

 

 

4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5

 

 

 

 

5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5

 

 

 

 

6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4

 

 

 

 

7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2

 

 

 

 

8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6

 

 

 

 

9

随堂考试

2

 

 

 

 

 

 

 

 

 

 

 

 

小计

36

 

 

 

 

 

比例

100%

 

 

 

 

 

合计

36

 

执笔:胡艳  审阅:何春涛  审定:周万全

20139

 

附件【教学大纲-基础-2013-2014(1).doc
关闭窗口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白沙洲大道110号 邮编:430065
本站信息所有:武昌工学院   网站技术支持: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