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修订版)
一、课程代码:B1060021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三、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四、学分:2 学时:32(其中理论讲授学时28,课外实践学时4)
五、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开卷)各占5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40%)、平时作业(60%)。
六、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七、适用专业:全院本科各专业
八、课程教学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九、说明
本课程是“05方案”中四门主要的课程(本科)之一。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在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进程,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水平。因而这门课程仍是注重历史知识的学习,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先修课程。
这门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处理好其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关系。为此,在有重合的部分,这门课偏重于讲史实,而《概论》偏重于讲理论,如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门课偏重于讲其形成,而《概论》偏重于讲其性质与特征;再如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亦是如此。有些重合部分,可以略讲甚至不讲,而在《概论》课中详讲,如改革开放后的历史。
这门课程的教学,要善于运用丰富的音像资料,形象地展示历史,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音像资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为教学资料穿插于授课过程中播放的资料片或文献片如《复兴之路》、《百年中国》;另一类是一些可于课后组织学生看的革命战争电影如《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孙中山》、《开国大典》等。要结合授课内容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料。
这门课程的教学,还要善于挖掘武汉市及周边一些县市的革命遗迹作为活的教材,通过展示图片、查阅资料来介绍身边的历史,加深学生的体会。有条件的时候还应组织学生参观考察。
这门课程的教学,还应该善于抓住重点。因为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较长,内容较多,不能过于铺陈,因而要在介绍历史梗概之后,抓住重点详细剖析,以使学生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本课程所所用的教材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本课程主要参考资料主要有: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外交文选》、《列宁全集》等;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主编)。
十、基本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一)基本教学内容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的】
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加深对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意义的认识。
2、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1、了解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给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折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2、了解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3、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并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深切认识正确判断社会性质的重要意义。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主要内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目的】
1、通过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造成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懂得只有首先争取民族独立,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创造前提。
2、了解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斗争的历史,认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意义,继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了解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认识社会制度腐败必然导致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认识正是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去努力探索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
【教学重点】
1、了解1840年至1919年间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程,总结其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认识近代中国人民民族觉醒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1、深切认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2、在总结分析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时,正确认识社会政治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在其中的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渗透
第二节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思考题】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目的】
1、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部分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洋务运动以及资产阶级的戊戌维新,都是近代不同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对国家出路和探索。
2、科学分析上述探索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认识这些探索最终都不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找到出路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
1、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
1、正确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举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思考题】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教学目的】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分析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与结局,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2、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与近代中国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
3、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局限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
3、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教学难点】
1、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2、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思考题】
1、中国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919—1949)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教学目的】
1、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懂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密切关联。
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所受的“三座大山”的重压,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性与正义性。
3、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三种主要政治力量及其政治代表,围绕“两个中国之命运”而展开的斗争,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为中国实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指明道路。
【教学重点】
1、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三十年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
2、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建国方案的背景、内容与特点。
【教学难点】
1、国际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影响。
2、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原因。
【主要内容】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一)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
(二)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封建经济
(三)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
(四)人民的悲惨境遇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思考题】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的原因,了解他们在十月革命以后怎样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2、了解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它的创建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联系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特别是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情况,认识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教学重点】
1、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意义。
3、中国共产党与国民革命。
【教学难点】
1、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一、制定革命纲领的,发运工人运动
三、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思考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目的】
1、了解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内外政策及其统治下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懂得进行土地革命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2、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学习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领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3、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弘扬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4、认识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中国革命战略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以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教学难点】
1、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解。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地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思考题】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的】
1、认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懂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懂得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是必须打败、同时也是能够打败的。
2、认识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了解国民党以及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认识打败日本侵略者必须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纲领与方针、政策以及敌后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懂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4、懂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日本帝国主义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逐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过程,以及日本侵略对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和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2、中国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历史过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用与意义。
3、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为,以及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防共、限共、反共、溶共”的方针及其活动。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作为,以及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方针、持久战策略和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所实行的策略方针、遵循的原则。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5、抗日战争胜利及其历史、意义与经验。
【教学难点】
1、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3、国民党政府既抗战又反共反人民的两面立场。
4、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进行合作的动因、合作方式及其意义。
5、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战争与救亡运动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教学目的】
1、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定胜负的斗争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
2、了解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这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
3、了解“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认识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4、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教学重点】
1、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及其斗争,从而认识清楚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真正原因和全面内战爆发的历史责任。
2、了解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假和平真内战,假民主真专制的本质及其活动,从而认清国民党政权败亡的真正原因。
3、了解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以及在全面内战中彻底击败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历史进程,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及其领导的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民主运动,从而认识清楚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原因。
4、了解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及其政治主张,从而认识第三条道路所主张的“中间路线”在当时的中国走不通,其历史命运必然要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的原因。
5、正确认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教学难点】
1、国民党政权覆亡的历史必然性。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性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3、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思考题】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49—2008)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教学目的】
1、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开辟新纪元、走上新道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开创新局面的历史。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认识这些成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走过的历史进程。
【教学重点】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并进而把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带到社会主义所经历的严峻考验和作出的艰苦努力。
3、懂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为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条件。
4、了解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深刻认识在当代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深刻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并进而把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带到社会主义所经历的严峻考验和作出的艰苦努力。
3、懂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为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条件。
4、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所走过的艰辛历程。
5、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认识到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共同奋斗的结果,深刻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科学道理,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主要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二)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总学时32,其中理论授课学时28,课外学时4,课外学时安排进课表,由教师以各方适当的方式自行组织课堂实践。
序号 |
教学内容(按章填写) |
课 时 分 配 |
课堂讲授 |
实验课 |
习题课 |
讨论课 |
其它 |
1 |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
2 |
1 |
|
|
|
2 |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3 |
|
|
|
|
3 |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3 |
|
|
|
|
4 |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4 |
|
|
|
|
5 |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
2 |
1 |
|
|
|
6 |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2 |
|
|
|
|
7 |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2 |
1 |
|
|
|
8 |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3 |
|
|
|
|
9 |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
3 |
|
|
|
|
10 |
下编综述: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2 |
1 |
|
|
|
11 |
期末随堂测试 |
|
|
2 |
|
|
|
小计 |
26 |
4 |
2 |
|
|
|
比例 |
81.3% |
12.4% |
6.3% |
|
|
|
合计 |
32 |
执笔:文木 审阅:周万全 审定:周万全
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