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现状的总体状况。通过对大学生在不同类型孤独感上的得分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在 一般孤独感、孤独感结构总分、自我孤独感、社会孤独感、 人际孤独感上的得分接近于正态分布(峰度,偏度均小于1), 而在发展孤独感上呈偏正态(偏度为2.004,大于1),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较强烈的孤独感,并主要表现为发展孤 独感,即与个体特定阶段的发展任务以及个体对于发展任务 完成情况的评价有关的孤独感。
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学历等方面的差异。(1)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对不同性别的被试在所有孤独感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统计结果表明,被试在一般孤独感和自我孤独感上的得分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均为女生要高于男生,这表明女生比男生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尤其是自我孤独感。(2)大学生孤独感在学历方面的差异。对不同学历被试在所有孤独感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学历的被试在一般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发展孤独感、社会孤独感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在一般孤独感、自我孤独感上,专科生被试的得分大于本科生被试,而在发展孤独感和社会孤独感上,本科生被试的得分要大于专科生。(3)大学生孤独感在是否是学生干部方面的差异分析结果。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在一般孤独感和自我孤独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学生干部的得分要低于非学生干部的得分,这表明非学生干部感到更多的孤独,尤其是自我孤独。(4)大学生孤独感在是否是恋爱生方面的差异分析结果。统计结果表明,恋爱生在一般孤独感、自我孤独感、人际孤独感上的得分均低于非恋爱生,但在社会孤独感上的得分要高于非恋爱生,这说明,非恋爱生比恋爱生感受到更强烈的一般孤独感、自我孤独感、人际孤独感,但恋爱生比非恋爱生感到更强烈的社会孤独感。
大学生孤独感与其参加的课外活动的差异分析。(1)大学生孤独感在是否参加过兴趣培训方面的差异分析结果。统计结果表明,参加过兴趣培训的被试比未参加过兴趣培训的被试在发展孤独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分数更低,这说明,参加过兴趣培训的被试感到更少的发展孤独。(2)大学生孤独感在是否参加过社团组织上的差异分析结果。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孤独感在是否参加过社团组织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探讨大学生孤独感在是否是学生干部、是否参加了兴趣培训班、是否参加了社团等方面的差异。(1)大学生孤独感在是否是学生干部方面的差异。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在一般孤独感和自我孤独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学生干部的得分要低于非学生干部的得分,这表明非学生干部感到更多的孤独,尤其是自我孤独感。由于学生干部在大学期间得到更多的锻炼,他们对自我的评价更高,所以他们的自我孤独感要比非学生干部的低。(2)大学生孤独感在是否是恋爱生上的差异。统计结果表明,非恋爱生比恋爱生感受到更强烈的一般孤独感、自我孤独感、人际孤独感,但恋爱生比非恋爱生感到更强烈的社会孤独感。这表明大学生在性心理逐渐发育成熟时,对爱情的需求也表现得越来越迫切,而这种需 求未得到满足也易促使一般孤独感、自我孤独感、人际孤独感的产生,但另一方面,由于恋爱生比非恋爱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恋爱生比非恋爱生感到更强烈的社会孤独感。
大学生孤独感在是否参加培训班上的差异。统计结果表明,参加过兴趣培训的被试比未参加过兴趣培训的被试在发展孤独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分数更低,这说明,参加过兴趣培训的被试感到更少的发展孤独。这可能是因为参加过兴趣培训的被试因为相对于未参加过兴趣培训的被试有一定的一技之长,他们对自我的发展可能更自信,所以他们的发展孤独感更少些。
大学生孤独感在是否参加社团组织上的差异。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孤独感在是否参加了社团组织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访谈了解到,这可能是由于学校的大部分社团组织很多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加强对社团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发展个人兴趣的平台,从而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孤独感。
(责任编辑:金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