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本站首页 | OA办公
【心灵茶室】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和心理特点
2016-04-15 10:49  

一.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具有人际关系的一般共性,即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动态性等一般属性,但大学生的自身条件和校园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生理心理日趋成熟、校园环境较单纯,因而大学生人际关系又具有与其他社会成员人际关系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第一,讲求平等。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和自尊的要求日益增强,有强烈的“成人感”,对交往的平等性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既对他人平等相等,又希望他人对自己也一视同仁。所以大学生更多地选择与同辈交往而远离父母、长辈,经常回避居高临下的教训,渴望平等交往。大学生的个人阅历、所处地位、社会经验、认知能力、思维观念都大致相同,容易产生平等的心理意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渴望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平等相处,而那些傲慢无礼,不尊敬他人,操纵欲、支配欲、嫉妒、报复心强的人常常不受欢迎。

第二,富于理想。大学生与与其他成员相比较是一群比较单纯的年轻人,他们身上少见社会上那些世俗的人际交往陋习,对人际关系抱有较高的期望,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看重思想,期望纯洁真诚。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师长,都希望不掺任何杂质,以理想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与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挫折感较强,致使大学生中出现渴求交往和自我封闭的双重性。

第三,注重精神。大学生与中学时代相比,其心理与智力的发展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思维开阔、思想活跃,有着十分丰富的精神世界,比较讲义气,注重精神领域的交流,而功利意识少,多为学习互助、交流信息、探讨人生、沟通感情等精神交往。他们对友谊对象的选择要求较高。成为好朋友的,多是性格相投、兴趣相合、感情融洽的同窗知己。

第四,情感色彩浓。大学生普遍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友谊。对友谊的珍惜与渴求,以及青年人情感丰富的心理特点,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十分注重感情的交流,讲求情投意合和心灵深处的共鸣。女同学往往更加注重感情,男同学则更重兴趣一致、价值观趋同。因此大学期间结下的友谊也更为牢固长久。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时常会以感情代替理智,而且他们的情感也不稳定,起伏比较大,表现为时而欢欣鼓舞,时而焦虑悲观。

第五,独立性较强。由于大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很大,每个人的交往都可能不同于他人,从而使大学生的交往活动呈现出多彩的个性色彩。无论活泼爱动的大学生,还是孤僻好静的大学生,在交往中都表现出一种自主性。他们的交往是积极主动的,他们是互为主体、互相影响的交往伙伴,在心理上存在着较强的独立感。他们的交往大多是兴趣所致、意愿所使,与个人的兴奋点相吻合,表现出独特性。他们的交往外在约束力不强,绝大多数社会活动甚至集体活动参与与否可由个人选择,强迫或被动的成分很少,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

第六,交往的开放趋势。当代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很强,一般不拒绝交往,交往范围较宽。在校内,无论班级、年纪,还是专业、性别等,都不会成为大学生交往的障碍,而且,大学生正努力地把自己的交往领域扩大到校外乃至社会。与大学生交往需求的多层次、多侧面相对应的,是他们交往方式的丰富多彩,各种社团以及网络交往方式的兴起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交往的开放趋势。

二.关于大学校园中的同学关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大学生人际关系划分为多种类型。从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考察可以考虑从以下角度进行分类。从人际关系的对象看,可以将大学生人际关系分为同学关系与师生关系2类;从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看,可以分为融洽关系、冷淡关系、冲突关系3类;从人际关系的效应看,可以分为有益的人际关系、有害的人际关系、中性的人际关系3类;从人际关系的利益看,可以分为利益相关的人际关系、利益无关的人际关系2类;从人际关系的情感看,可以分为公事性人际关系、私人性人际关系2类。

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来说是和谐、友好的。表现在:一是家庭化趋势。很多大学生寝室按年龄大小进行排行,平时称呼也不叫名字,而是叫老大老二、姐姐妹妹之类,仿佛一个家庭。近年来有一些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合租的几个同学之间更是像家庭一样进行分工,谁做饭、谁洗碗,如同家庭一般。二是亲情化趋势。在大学校园里,几个同学一起逛街、下馆子、看电影、下棋打牌,是经常的事。甚至几个同学悄悄去社会上的一些娱乐场所玩,不让学校、老师知道。大学生十分重视同学之间的情谊,希望感受彼此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照顾、相互倾诉的学友情谊。三是称呼世俗化。如同学中几个关系亲近的同学可以用“哥们儿”、“姐们儿”、“爷们儿”相互称呼;在学生社团的活动中,为了让大家多参与、多配合,组织者常用“兄弟们多帮忙”之类的话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时同学之间的互相配合不仅仅是“组织”层面的,更是个人感情层面的。同学之间的称呼世俗化倾向,反映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侧重个人亲情交往的倾向。四是出现了秘语交流。在大学校园里,流传着一些社会上使用不多的话语。比如“小资”、“逊哦”、“你秀逗”等,如果不解释,社会上很多人都听不懂,但这些话在校园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还有一些话不是校园里的“流行语”,而是一个班、一个寝室、甚至是几个“圈内”同学之间的“秘语”,这种带有“标志性”的“圈内”人语言,使“圈内”人之间贴得很近,很容易把“圈内”人凝聚在一起。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根据各自兴趣、爱好、性格等的不同,结成一个个或松散或紧密的交际圈。大学生的交际小圈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习圈。在这个圈子里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学习。但真正为了学习学校开设的课程而形成学习圈的并不多,大都是为了通过某种公共考试,比如考研、考托、考G、考律师或者考其他某种证书,而形成的一个个学习圈。二是娱乐圈。大学生幽默地给这个圈子里的同学起了“麻派”(经常打麻将)、“旋派”(经常跳舞)之类的外号。他们课余时间经常在一起活动。三是社团圈。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大学生通过社团走出校园,将自己和社会、自然融为一体,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四是合租圈。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等改革,国家已不限制大学生在校外租房,一些在校外租房合住的同学形成了一个个的生活圈。合租的原因多种多样,为上网、为谈恋爱、打工方便、为与关系好的同学同住等都有。合租圈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校园里出现的新的学生交际圈。五是老乡圈。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老乡会”逐渐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热”,是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交际圈子。大学校园里“老乡会”的特点是以地域上的同乡为基础,具有封闭性,且活动时间相对比较集中,一般集中在910月份新生入校期间和56月份毕业生离校期间。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虽然和谐关系是主流,但仍有部分冷漠关系和少数冲突关系存在。有些大学生虽朝夕相处,同窗数载,但彼此之间处于一种冷漠关系中,突出表现为缺少知心朋友,一人独往独来却深感孤独等。这往往是因为他们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求他人理解自己、尊重自己,却忽略了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所致。少数大学生个体之间处于排斥状态,彼此心存怨恨、情绪对立、关系紧张。在这种状态下,可以为了小事、为自尊心受损或为恋爱纠葛而互相攻击、争吵,个别的甚至动手伤人,很不应该地闹到难以收拾或触犯法律的地步。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冷漠关系和冲突关系不但有害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

三.关于大学校园中的师生关系

老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两大基本群体。老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能不能健康地学习成长,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能不能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普遍做到了尊敬老师,但不盲目顺从和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很多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但学生中“尊师”的主流一直没有变。在大学校园中,教师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发展的方向与速度。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程度的不满意,也敢于向老师的权威挑战。师生关系是因为教学过程而发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当代大学生,真正做到了“不唯上、不唯书”,已经敢于向老师的权威挑战。当今大学校园中的师生关系不密切,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多。师生关系的疏密,可以从学生遇到问题会不会去寻求老师的帮助得到印证。据调查,只有遇到与学习有关的“功课问题”、“学业问题”,才有较多的人去寻求老师的帮助,至于其他个人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家庭问题、交友问题、恋爱问题等,则很少有人会去找老师帮助。这反映出师生之间交往、交流都不多,关系并不密切。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中还有一个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即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网络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网络人际交往给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挑战和改变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表明,目前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占21%,是上网用户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其中,高校学生达90%。大学生们可以通过E-mail(电子邮件)、ICQ(网络寻呼)、IRC(网上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板)、网络虚拟社区、博客(Blog)等方式进行聊天、交友、游戏、娱乐,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不同于普通人际交往的特点,即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交往主体的平等性,交往心理的隐秘性,交往过程的弱社会性和弱规范性,交往动机多样性等。这种交往方式使大学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可在交往中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容易使年青人脱离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的约束,放纵自己的行为,产生诸多网络道德问题,是开展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中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责任编辑:金泽)

 

关闭窗口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白沙洲大道110号 邮编:430065
本站信息所有:武昌工学院   网站技术支持:网络中心